首席評論
  □惠銘生
  報載,南寧市房管局日前發文稱,從4月25日起,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北海、防城港、欽州、玉林、崇左市戶籍居民家庭可參照南寧市戶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寧購房。按此前各地實行的“限購令”,各城市本市居民最多限擁有兩套住房;外地戶籍和境外人士最多限擁有一套……南寧市的規定無疑是以正式文件形式鬆綁限購。
  近年,隨著樓市調控政策的持續,不少城市的房地產業開始告急,一些地方相繼醞釀鬆綁限購,但最後都以“闢謠”的方式不了了之。因而,有媒體將南寧市鬆綁限購形容為:打響地方“救市”第一槍。接下來值得關註的是,這“第一槍”究竟能激起多大的波瀾?還有多少城市會跟風效仿?
  尤須拷問的是,“救市”救什麼?官方的聲音或是“救地方經濟”,釋放社會購買力。尤其是,房地產業被一些地方看作是支柱產業,是拉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動機。而真正的實質,想必人們也都明白,即離不開“土地財政”——它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源。要償還政府債務,必須靠賣地,靠收取房地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稅費。
  這並非杜撰!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首季地方財政55.4%靠“賣地”;全國23個省(市)最少的有1/5債務靠賣地償還,在被審計調查的市級政府中,承諾以土地收入來償債的占比高達81%,縣級政府也超過50%……具體到廣西也是。有報道說,廣西土地償債規模只有700多億元,但土地償債比例高達38.09%。
  不言而喻,一些地方欲鬆綁限購,渴求的無非是想再次吸納更多的“熱錢”進入樓市,再次掀起“樓市熱”,再次迎來“買地熱”,再次賺個盆滿缽滿。
  但是,如此“救市”未必符合市場規律。最近幾年,很多城市的房價漲幅放緩,個別地方的房價出現“暴跌”,甚至淪為“死城”,二三線城市讓人仿佛聽見了冰山脆裂的喀嚓聲,樓市泡沫的爭議聲再起波瀾……種種跡象表明:一些地方樓市已經“過剩”,樓市暴利可能一去不復返,“土地財政”的歷史也將無法續寫。在這種情勢下,個別地方政府拼命“救市”,欲增加樓市供給,這不僅與市場規律相悖,而且也未必能得到公眾的熱切回應。
  重要的是,救樓市不等於救經濟。樓市好壞,不是經濟發展好壞的全部。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永遠靠賣地支撐財政。依靠“救市”拯救經濟,充盈財政,這無異於飲鴆止渴。真正的“救市”,其實是需要地方政府創新思想觀念,淡化曾經畸形的GDP和政績觀念,全面深化改革,大力發展實體經濟,力求新的利益增長點,增加稅源。
  固然,樓市調控政策需要完善,但期望回到過去那種以樓市帶旺地方經濟的思路更需要扭轉。不符合市場規律的“救市”,不僅短視,也將使多年來樓市調控的成果前功盡棄,而且,左右搖擺、飄忽不定的樓市調控政策也將重創政府的公信。
  惠銘生  (原標題:地方“救市”第一槍是否找對靶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p25hpzn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