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“別有一村”是四川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留給人的第一印象。
  濃園所在的武侯大道新苗村因小城鎮經濟揚名全國。如今,這裡又有了帶著濃厚藝術氣息的濃園。
  原創的基因
  濃園的原創精神得從女當家楊麗說起。她和丈夫蔣林從建材起家創業,一度將門店拓展到20多家。因為丈夫熱愛藝術,在事業如日中天時,夫妻倆賣掉門市、房產,將全部家當轉投到濃園的創辦中。如今,蔣林是濃園藝術村的村長,楊麗則成為濃園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。
  曾被人們視作“藝術烏托邦”的濃園藝術村如今越發紅火。這個占地約160畝的藝術村裡共有70餘棟建築,吸引了200多位油畫、國畫、雕塑、書法、攝影等藝術家入住。2012年,濃園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“四川省重點文化旗艦企業”,2013年被評為“中國創意產業最佳園區”,業已成為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的又一張名片。
  楊麗為濃園設計的入園模式包括:引進成名頂尖藝術家、為中青年藝術家提供更好的創作平臺,更要關註那些從各大專業院校畢業的年輕人。
  楊麗為藝術家們設計的生活工作環境同樣吸引人。除了為大家提供工作室,為大多數工作室免費供應水、電、氣,還包括在園區內開設餐館、食堂、茶廳等,園內還修建了大型展覽廳和作品銷售廳。
  擅長經營思考的楊麗巧妙地通過一間200多平方米的文藝沙龍,為藝術家們搭建一個多元互動的平臺,營造出適合藝術交流的軟環境,有效地提高了創作生產力。據介紹,目前新提出入駐濃園申請的藝術家已超過100位。
  創意的回報
  其實,像濃園這樣的藝術“圈子”在成都並不少,東有“藍頂”,西有濃園,聚合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頂尖藝術家。濃園成功的關鍵,就在於經營者認識、理解並尊重了藝術創作和產業規律。楊麗表示,除了繼續扎實做好展覽、銷售代理外,濃園還將把重點放在衍生產品開發上。楊麗說,“我們要逐漸形成以版權為核心的產業研發模式,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,把‘濃園創造’推廣成國內知名藝術品牌”。
  曾經靠藝術家們基於愛好在城市邊緣自發聚合生長的“圈子”文化,開始進入政策和經濟的中心,這也是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果之一。“成都是一塊藝術福地。”在濃園藝術家程叢林看來,成都東南西北都有藝術家群落,“藍頂”、濃園、“西村”、“北村”等等,讓成都無愧為繼北京、上海之後的中國當代藝術第三城。  (原標題:別有一村 看濃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p25hpzn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